□ 全國審判業(yè)務專家 鞍山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 陳林
“公正與效率”是人民法院的永恒主題,,落腳點就是努力做到質量最優(yōu),、效率最優(yōu)、效果最優(yōu),,還有司法獲得感最優(yōu),,這四個最優(yōu)也集中體現了“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核心要義。如何做到四個最優(yōu),?在鞍山市中級人民法院,接受全國省級法治媒體社長(總編輯)遼寧行宣傳活動采訪團采訪時,,院長陳林介紹了如何看待做好庭審優(yōu)質化是重中之重,,是“牽一發(fā)動全身”的基礎工程這一工作理念。陳林院長的介紹深入淺出,、視角獨特,,值得推廣借鑒。為此,,本報近日特邀陳林院長以此為主題,寫就這篇從專業(yè)角度出發(fā),,詳細解析做好庭審優(yōu)質化工作的署名文章,。
庭審優(yōu)質化怎么看?
從庭審方式歷史沿革的視角來看
司法改革以審判為中心,,審判以庭審為中心,,庭審方式改革實際上承載了司法改革的全部期待和價值。
我國庭審方式改革的歷史沿革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就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最高人民法院就主導了庭審方式改革或者叫審判方式的改革,稱之為庭審規(guī)范化,,就是規(guī)范當事人的起訴,、庭審、調查,、辯論包括宣判這些環(huán)節(jié),。
第二個階段,庭審的實質化,,2004年和2008年兩輪改革,,確定了四個當庭(當庭舉證,、當庭質證、當庭認證,、當庭宣判),,一步到庭(庭審前僅作初步的、程序性準備工作),,固定訴請,、爭點歸納、答辯,、證據調查等案件審理的事項基本上在庭審中完成。
第三個階段,,庭審的優(yōu)質化,。這次改革主要是圍繞庭審程序應當置于訴訟程序的整體結構中,放在司法改革的整體背景下進行,,而不是以往孤立地圍繞庭審方式改革。從而使庭審改革能夠在真正意義上取得實質化,、實效化,、非空洞化等等改革績效,。因此,,庭審優(yōu)質化改革是一個系統(tǒng)意義上的改革,,是宏觀意義上的改革和微觀意義上的改革的結合?,F在進行的所有司法改革的成果,,歸根到底,,都要在庭審優(yōu)質化的改革中展現出來,。
從裁判技術對比的視角來看
我國傳統(tǒng)的民事裁判以法律關系思維為主導,,其主要通過理順不同的法律關系,確定要素及變動情況,,進而全面的把握案件的性質和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特征是事實認定先于規(guī)范找尋。而庭審優(yōu)質化主要圍繞原告訴請來審視相應的請求權基礎及要件事實,,特征是規(guī)范找尋先于事實認定,。
隨著我國民法典的頒布實施,系統(tǒng)化,、完整性的實體請求權及要件事實規(guī)范體系也已形成,,民事裁判由傳統(tǒng)的“散點式”方式轉變?yōu)橐哉埱髾嗷A及要件事實為中心的“聚焦式”庭審方式基礎已經具備,。
從現實困惑的視角來看
一紙裁判文書是法院所有工作成果的最終載體,這個最終載體不是憑空形成的,,背后一系列的審理工作才是關鍵所在,,前期工作做好了,裁判自然水到渠成,。
究竟如何衡量質量最優(yōu),、效率最優(yōu)、效果最優(yōu),、司法獲得感最優(yōu),?就把法官與法院高效,、文明,、公開、透明的形象呈現在當事人面前,,讓當事人獲得最便捷,、最貼心、最信服的司法體驗,,贏得明明白白、輸得心服口服,。
我們以往的庭審存在這樣的問題:第一,,當事人訴答意見各說各話、漫無邊際,;第二,,庭審前不能歸納出具體、精準的爭議焦點,,導致將時間浪費在對無關事實的法庭調查與辯論中,,或遺漏爭點不得不復庭;第三,,對于當事人不明確,、不完整的訴訟請求或認知偏差等情形沒有進行有效釋明甚至置之不理;第四,,訴訟突襲現象較多,,從而導致庭審不得不中斷或改期;第五,,心證公開不夠,,法官出于種種顧慮,不敢,、不愿將內心已形成的意見向當事人公開,,敗訴當事人進而上訴,、申請再審,導致“一案生數案”與“程序空轉”,。
而新型庭審方式,,正是對應上述問題,逐一提出解決思路和技巧方法,。所以說,,新型庭審方式或者說庭審優(yōu)質化,無疑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重要良方,,這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
庭審優(yōu)質化怎么辦,?
我們借鑒一些專家學者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先進地區(qū)法院的實踐經驗,,探索出一系列庭審優(yōu)質化的“小切口”,例如:訴答文書規(guī)范化、書狀先行,、爭點整理,、釋明權行使、心證公開等,,這些都是新型庭審方式的技術,,也就是庭審優(yōu)質化的核心所在。
?。ㄒ唬╆P于訴答文書規(guī)范化和書狀先行
庭審來源于當事人提出訴訟主張,,因此,我們就從這一前端要件出發(fā)研究如何把好“入口關”,。良好的訴答文書,,就是庭審成功的一半,因為訴答文書規(guī)范了,、爭點就明確了,、證據就清晰了,有的案件可能在庭前就消化掉了,,要么裁,,要么撤,要么和解,。
我們探索出書狀先行這一小切口,,對輔助查清要件事實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將部分散見于程序法的指令性規(guī)范具象化,,設計制發(fā)“三令”,,即“法院指令”“當事人本人到庭令”“書證提出命令”,視案件具體情況,在庭前向當事人發(fā)送,,通過書狀先行方式,,引導雙方當事人以書面形式提交訴辯材料、進行證據交換,、發(fā)表質證意見,,完成多輪書面意見的交鋒,便于查明重要事實,,排除案件疑點,。
實踐證明,書狀先行的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相應案件的一次庭審完畢率達90%以上,,平均庭審時長平均縮短50%以上。很多案件,,通過書狀先行的方式,,達到了快速化解糾紛的效果。
?。ǘ╆P于爭點整理
糾紛的本質是爭議,,而爭點就是對糾紛背后爭議的事實、法律,、證據問題的歸納概括,。站在法官立場上,爭點整理一是能夠起到聚焦作用,,有效限縮案件審理范圍,,明確審理重點和方向;二是基于有效的訴辯爭鋒,,有助于將案件爭議問題審理清楚,作出公正裁判,;三是能夠促使當事人有的放矢地進行辯論,,減少重復、無效陳述,。
那么,,法官應該如何進行爭點整理?基本要求就是:一是正確發(fā)現與固定爭點,;二是提前進行爭點整理,。實踐中,我們確立了“爭點確定前置”規(guī)則,,即法官開庭前須提交爭點整理報告,,對案件要件事實及法律適用等問題予以充分研判,總結歸納出當事人對訴訟標的、案件事實,、法律適用與證據采信等事項的爭執(zhí)點,,逐步限縮審理范圍;三是以構成要件為基本元素,。
(三)關于釋明權行使和心證公開
為了在查明要件事實的過程中最大限度保障當事人的訴訟主體地位,,減少當事人訴累、增強當事人訴訟預期,,我們推行了釋明權行使和心證公開機制,。
因為在現代民事訴訟中,法官與當事人之間進行的法律和事實方面的“對話”在訴訟中處于核心地位,,法官與當事人之間信息交換及意思疏通的質量決定了訴訟本身的質量,。通過釋明,訴訟的效率,、公正度,、透明度和當事人對裁判的接受度由此大幅提升,把糾紛真正解決在一審,。
現行法律特別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已經在現代庭審理論的應用方面邁出了較大的步伐,,為庭審方式改革提供了制度依據。比如,,司法解釋中關于人民法院“可以將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合并進行”的規(guī)定,。又如“法庭審理應當圍繞當事人爭議的事實、證據和法律適用等焦點問題進行”的規(guī)定等等,。這些都對爭點的確定,、心證的公開等現代庭審的理論及其應用,做出了較為明確的規(guī)定和要求,。
?。ㄋ模╆P于綜合運用新型庭審技巧的實踐探索
一是實行集中審理。在庭審中著力發(fā)揮法官的庭審主導權,,引導當事人圍繞爭議焦點進行舉證質證,、發(fā)表意見,形成有效訴辯爭鋒,,避免“無”的放矢,。比如,在6月下旬開始的最新一輪庭審優(yōu)質化典型案例申報活動中,,兩級法院有44位員額法官拿出45件審理中的不同案由案件進行實踐,,規(guī)范化訴答文書使用率實現100%、一次庭審終結率實現100%,、法庭指令使用率實現100%,,大部分庭審時長控制在40分鐘以內,。截至目前,這45個案件已審結28件,,當事人服判的占已結案件的89%,。
二是開展對話式庭審。圍繞爭議事實,,引導當事人陳述發(fā)言,、互相發(fā)問,通過庭審中平等,、理性,、有效的對話溝通,促使雙方當事人準確表達,、理解訴辯主張,。
三是釋明權行使與心證公開融合貫通。將釋明權行使貫穿到庭前準備,、開庭審理及判后答疑,,讓當事人充分參與到法官對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的全過程,把“冷判決”加裝“預熱閥”,,增強了當事人的訴訟預期和裁判結果接受度,。
(五)關于轉變觀念
“如我在訴”怎么做,?就是要換位思考,、想群眾所想、做群眾所盼,。
所以說,,我們必須切實轉變理念,要樹立“尊重當事人程序主體地位”理念,,當事人不應流于審判活動所支配的客體,,應賦予當事人預測法院所持法律見解的機會,,促使其充分的辯論,、提出證據,使其能參與到法官形成心證及適用法律的過程中來,,如此才能真正凸顯當事人的程序主體地位。樹立“一次性解決糾紛”理念,,力求一次庭審終結,、一次訴訟事了,一攬子解決案件關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