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龍?zhí)ь^,,也謂青龍節(jié),,有的地區(qū)亦稱春龍節(jié)、春耕節(jié),、萬神都會、土地神誕日等,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
中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春風化雨的主宰,,而農歷“二月二”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從節(jié)氣上說,農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會舉行敬龍祈雨,、放生等儀式,,以求一年吉祥豐收。
在鄉(xiāng)村居住那會兒,,村子里對“二月二”這一民俗節(jié)日格外重視,,家家戶戶都有或繁或簡的祭祀儀式來迎接。當然,,古時那種獻給龍王等各路神仙祭品的做法早已被摒棄,,而保留下來的儀式里有:清掃庭院、整理屋內物品,、淋浴自身和餐桌美食等方式,,都和“龍”有關。
我最喜歡餐桌上的美食了,。那些年鄉(xiāng)村生活清苦,,一年之中,難得有幾回改善伙食的機會,。雖說二月二離過完春節(jié)不久,,但我們還是盼望著在這天能大飽口福。那天,,桌子上擺了豬頭肉,、面條、春餅還有豆芽土豆絲等一些炒菜,。豬頭肉是祭祀老祖宗后留下來的祭品,,龍?zhí)ь^時吃豬頭肉,為這一年討個好彩頭,。
那時的豬頭肉都是自家蒸制的,。大鐵鍋里把豬頭煮上一個多小時,,配以花椒、蔥,、姜,、蒜、大料等佐料,。隨著熱氣在屋里彌漫,,一股香味飄散開來,此時味蕾早已按捺不住了,。
除了吃豬頭肉外,,面條也是必有的。這種面被稱為“龍須面”,。當然面條要越細越好,,這樣才能稱為“龍須”。據說明朝御膳房中有位大廚,,功力深厚,,能把面抻得細如發(fā)絲。浸滿湯汁后,,其口感讓嘗遍山珍海味的皇帝都贊不絕口,親自賜名“龍須面”,。
我家的面條日常都是母親親手搟制的,,她做出來的面條細長而富有彈性,煮出來也格外好吃,。至今母親也常常給我們煮面吃,,讓我不禁回憶起在鄉(xiāng)村的那些時光。
餐桌上的美食只是人們對二月二這個民俗節(jié)日的禮敬,,而真正的歡迎儀式就是在田地中的勞作,。二月二時,春風早已在大地上奔跑,,土地濕潤,、萬物復蘇。農田里一派繁忙的景象,。人們在菜園子里,、在稻田地里,翻開肥沃的土地,,撒下希望的種子,,期待著碩果累累、稻谷滿倉,。
如今在小城里居住,,離開鄉(xiāng)村多年,,早已不在稻田中勞作,但我家二月二仍然用美食來恭迎,。故鄉(xiāng)的土地上,,機械化的便利耕種取代人工的繁重勞作。新時代里我們過上了幸福生活,,那些傳統(tǒng)節(jié)日依然在心中敬崇,。
二月二,這個節(jié)日依舊春風拂面笑語盈盈,。我們樸素的日子,,俯首抬頭皆是衣食無憂的時代感,每個人對“龍?zhí)ь^”都有各自不同的期盼,,而節(jié)日里的習俗,,乘著人間清歡,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