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簡單地講,,就是一個家庭或者家族的傳統(tǒng)風尚,。家風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現(xiàn)代傳承,,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燦爛文化孕育許多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具體講,,家風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家風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家風是公序良俗的根本,。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良好家風營造和諧家庭,千千萬萬個和諧家庭,,就是千千萬萬個和諧因子,,釀就和諧大社會。
緣起
“一封家書”有大恩
做家風系列選題,,用記者恩師田玉林37年前的來信做緣起,,是為感恩。好的家風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夠養(yǎng)成的,,它需要長期的潤物細無聲,。對于每個人來說,要經(jīng)過長期的耳濡目染,,自我修煉,。家風不僅是一家一戶的事情,而且事關社會風氣,,是時代的事情,、國家的事情。

田玉林老師的來信
清林:
收到你的來函兩件,,內情悉知,。開學之初,諸事忙碌,,無暇旁顧,,直至今日,方才命筆略書幾字,。兩函一信,,實屬不該,遲復為歉,。
來信中,知你刻苦學業(yè),,鉆研科學,,深表贊許,,此乃我之所望。我想,,只要勤奮刻苦,,穩(wěn)健踏實,經(jīng)過多年苦功,,定會學術上有所成就,,甚而成為佼佼者。望努力,,永不休止的努力,。
關于你目前在學習期間,家中無力給予足夠的經(jīng)濟支持的情況,,我是深表同情的,。我是親身經(jīng)歷過這種困境的,不愿你再因經(jīng)濟問題而遭受精神上的壓力,,在我看來,,只要我可以生活,你當可以有學習的資金,。根據(jù)我每月的開支之情況,,當給你郵去多少不等的現(xiàn)金,多者20元,,少者10元,,如有他用也可能不郵,但最后一年中最少郵給200元,。今郵去10元,。
學生就得刻苦讀書,要注意節(jié)儉,,養(yǎng)成簡樸作風,,是為人品。
田玉林
1983.3.7
接到恩師田玉林這封信的時候,,我在沈陽師范學院讀大三,。我和四哥1980年一起上大學,家里負擔陡然加重,。恩師田玉林默默地資助我,,最終完成學業(yè)。
1978年,,我到沈陽市蘇家屯區(qū)永樂中學讀高中,,立志學文科,田老師是校長,兼別的年級歷史課,,我就去聽課,。同時自學考文科所需的課程。后來田老師想方設法開個文科班,,其實就是為我專門設的,。農(nóng)村學校條件艱苦,我借宿同學家,,隨時向田老師請教,。1980年高考前,田老師調到別的學校當校長,,依然鼓勵我好好學習,,爭取考上大學。我也沒讓老師們失望,,真考上了,。
讀書期間,我和田老師書信往來很多,,有幾封信在同學中廣泛傳閱,。那時候人們之間互相交流,書信是最好的載體,,田老師在信中給我講很多人生道理,,對我影響至深。尤其田老師資助我讀書,,更是再造恩情,。我畢業(yè)之前,田老師已經(jīng)升任蘇家屯區(qū)委副書記,,根據(jù)規(guī)定,,我本來要回到蘇家屯區(qū)分配工作,我做了一個極其叛逆的決定:既已受田老師資助讀完大學,,就要自己創(chuàng)事業(yè),,報答恩師。我沒有回原籍,,而是踏上鋪滿荊棘的謀生之路,。
田老師的信,大都保存下來,,每次瀏覽都有說不出的親切感,,其中的道理影響我做人、持家,。我出身農(nóng)家,,祖輩淳樸的為人之道,,血脈中秉承無疑,田老師的教誨,,深深志植于靈魂深處,。儉樸,,勤奮,,成全他人,心胸寬廣,,我沒有完全做到,,力爭做好。
講述
“三警之家”的榮耀

繆子龍和父親,、母親
我叫繆子龍,,在沈陽市公安局沈北新區(qū)分局新城子街派出所工作。天天跟著前輩出警,、辦案,,沒事的時候捧著法條細啃,前輩夸我挺上進,。
派出所的日子很瑣碎,。就在我參加工作剛滿一年的時候,我們所一個普通的老民警去世了,。在葬禮上,,來了十幾個高中生,在老民警遺體被推走火化的那一刻,,這十幾個學生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嚎啕大哭,大喊“警察爸爸”,。我們都很不理解,,他哪有這么多孩子?后來才知道,,這些孩子是他一直以來默默資助的貧困學生,,卻沒對任何人提起過。
剎那間我被強烈震撼了,,一段時間里,,學生們大喊“警察爸爸”的場景在我腦海中像電影鏡頭一樣反復播放,從那時起我留心觀察警察群體的鐵血豪情,,不知不覺向前輩看齊,。
2014年10月,轄區(qū)內連發(fā)11起摩托車,、電動三輪車被盜案,。案發(fā)部位大多處于監(jiān)控盲區(qū),,發(fā)案時間多在深夜,嫌疑人具備一定的反偵查能力,,現(xiàn)場遺留的線索非常少,,案子一時陷入僵局。
在被害人中有一位姓郎的大姐,,她喪偶多年,,并且患有乙肝,找不到工作,,就指著這臺三輪車每月掙八百多元錢供女兒上大學,。可她女兒的手機又被偷了,,孩子發(fā)誓說不念書了,,掙錢養(yǎng)媽媽。郎大姐對我說,,“小繆啊,,你說女兒要是不念書了,我們娘倆還有什么指望??!”當時我覺得就好像車是我偷的一樣。我發(fā)誓一定要把這案子破了,。帶著這股勁,,我跟同事連續(xù)4天的蹲守,終于發(fā)現(xiàn)了犯罪嫌疑人,,我和同事們玩命追了2個街口,,嫌疑人跑不動了,束手就擒,。同事對我說,,看你這么胖,沒想到你還挺能跑,。返贓的時候,,郎大姐抓住我的手,只說了一個謝字,,就泣不成聲,。
我生在一個雙警家庭中,從小父母忙,,我就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2015年的正月十五,我從單位執(zhí)勤完回到家已是第二天的凌晨1點多,。進屋的時候客廳的燈像往常一樣為我亮著,,當時有點餓,,我就躡手躡腳的走進廚房想翻點吃的,突然80歲的奶奶從臥室出來問我:“執(zhí)勤完了,?”我說:“是啊我吵醒你了,?”奶奶說:“沒有,我一直透過門縫看燈光來著,,以前燈滅了,,我就知道是你回來了,就能安心睡了,。今天看燈的亮度大了,,我就猜你是餓了,?!闭f完奶奶轉過身給我煮了一碗面??粗棠疼橎堑谋秤?、年邁而略顯笨拙的動作,我內疚的哭了,,在這樣家家團圓的日子,,我卻不能陪在她身邊。
忠孝不能兩全,。我僅僅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警察,,沒有驚心動魄的壯舉,沒有感天動地的事跡,,父親,、母親的影響,使我倍加珍惜身上的警服,。派出所是大家庭,,做警察真是不容易,每每在人們享受節(jié)日的團圓氣氛時,,我們只能在陰冷的值班室和巡邏車里,,努力用心感受家的溫暖。但正是無數(shù)公安干警們用自己的犧牲才換來了在每家每戶的平安與幸福,,想到這我真真切切感受到無盡的榮耀與自豪,。
采訪
夫妻檢察官的幸福

朱蕾和崔永贊
清晨,一對璧人站在鏡前,,穿好白色襯衫與藏藍色西服,,打上紅色領帶,最后整理胸前的檢徽,。閃亮的紅色在晨光和深藍色西服的映襯下,,格外耀眼,,他們相視而笑。他們有著共同的職業(yè),,有著共同的信仰,,有著共同的職業(yè)追求,他們還有著共同的名字,,叫檢察官,。
她是朱蕾,大連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園區(qū)人民檢察院案件管理部門的檢察官,。
他是崔永贊,,大連市人民檢察院偵查監(jiān)督處的檢察官。
他們的幸福故事始于檢察官入職培訓的一見鐘情,。其實更多的是志趣相投,,還有因為長期在法律熏染中而散發(fā)的相同氣息相互吸引,三觀相合,。
記者問朱蕾,,小崔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她想想,,說:“專注,。”
她眼中的小崔:“當他在思考的時候,,五感是閉合狀態(tài)的,,所以有時在家喊他的名字,他都沒有反應,,那就一定在考慮案子,。”說到小崔,,朱蕾的臉上就是掩不住的崇拜,,一臉幸福的樣子。
不免好奇,,他們的婚姻生活會是什么樣子的,?是兩個在工作時嚴肅認真,回家依然細致謹慎的模樣,?還是工作時談論法條,,回家在飯桌上爭論法理的緊張狀態(tài)?他們的回答竟然是:這是常態(tài),!
小崔說:“蕾蕾回到家經(jīng)常會和我一起討論在工作中遇到的法律問題,,她會把工作中較真兒精神帶回家,把公訴人不辯不休的精神發(fā)揮的淋漓盡致,,我們的飯桌在不知不覺中就變身成了辯論桌,?!?/div>
還有幾次,蕾蕾在偵查監(jiān)督部門工作期間,,他們的周末約會不是在商場電影院,,而是在荒郊野外,只是因為蕾蕾心里惦念工作,,想要更加準確的審查證據(jù),,要多次進行實地勘察。他們倆說,,這種“特別約會”,,有檢察官身上特有的嚴謹型浪漫。
說到特別約會,,他們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辦公室”,。作為檢察官,加班加點是常態(tài),,周末的辦公室之約更是常態(tài)中的常態(tài),。常說男女搭配,干活不累,,這回是夫妻搭檔,加班也甜蜜,。
難道檢察官的婚姻生活就真的是這樣,?工作生活傻傻分不清嗎?
當然也不是,。用他們的話說,,雖然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生活看起來平淡無波,,但幸福卻已經(jīng)融進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刻,,融進了生活的點點滴滴,。
她會在每個節(jié)日收到一束鮮花,或是精心準備的小禮物,;她會在情人節(jié)收到他特意為她訂制的大白水杯,;他會在加班回家后聞到家里飯菜飄香的味道;他會為她的胃病而起早,,詳細列出每一餐早點的食譜……
他們說,,檢察官的生活不是只有法條和卷宗,鮮艷的驚喜和溫暖的浪漫也是他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因為這一部分柔軟的幸福,,使得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甘愿付出,,用自己所信仰的法律去守護正義,讓更多的人們,,更多的家庭可以在太平盛世享受這樣簡單又平凡的幸福,。
他們在霓虹燈下攜手相扶,任檢徽在藏青的檢服上散發(fā)可以照亮幸福的光芒,。他們相視而笑,,迎接嶄新的清晨。
活動
撫順二監(jiān)
在服刑人員中開展家書征集
今年以來,,撫順第二監(jiān)獄在全體服刑人員中開展了家書征集活動,。活動要求各監(jiān)區(qū)組織服刑人員廣泛開展寫一封家書活動,,述說自己的家訓,、家風、家教,;抒發(fā)父愛,、母愛、愛情,、天倫之樂,、手足之情;懷念老師,、師傅的恩情,。
為進一步加強教育改造文化建設,充分利用中華傳統(tǒng)民族文化,、家族文化,、家庭文化、親情文化,,影響,、感化和教育服刑人員,使更多的服刑人員培養(yǎng)起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濃厚的家庭幸福感,,監(jiān)獄組織了這項活動,。
此次活動得到了各監(jiān)區(qū)的積極響應,鼓勵文化程度較高的服刑人員利用這次機會,,表達出個人的思親之義,、懺悔之情和重作新人之志。參加征文的服刑人員靜下心來,,回顧自己過去走過的路,,總結自己的得失成敗。
一封封家書情真意切、發(fā)自肺腑,、感人至深,。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高深的哲理,,這里有的是質樸的語言,,是淺顯的道理,述說的是普通人家的家規(guī),、家訓,。服刑人員用心寫下了對父母的思念和愧疚,對愛人的熱戀和珍愛,,對子女的教誨和希望,,對恩師的感激和懷念。向遠方的親人許下鄭重的諾言:悔罪贖罪,,好好改造,,洗心革面,重塑新人,。表示再也不會讓親人們失望,!要在黨和政府及管教警官的教育幫助下,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悔過自新之路上做到最好,,努力再塑一個遵紀守法的自己,一個對社會有用能為國家效力做貢獻的自己,。人生新的一頁剛剛翻開,,要用心去描繪,待重獲自由的那一天,,憑著雙手創(chuàng)造新生活。
這次征文活動,,教育科精心安排,、周密組織、嚴格審核,,把那些寓意深刻,、感人肺腑、思想轉變大,、改造表現(xiàn)突出的服刑人員家書推選出來,,并將其中優(yōu)秀的作品推薦到省局《全省服刑人員家書選集》的評選中。
大連市中山區(qū)司法局
“寫家訓,,曬家規(guī),,助成長”
春節(jié)剛過,又是外來務工人員的返程高峰,。大連市中山區(qū)司法局聯(lián)合青泥洼橋街道開展了一個特殊的活動,,轄區(qū)居民揮毫潑墨寫家訓,、亮家規(guī),一會兒工夫掛滿了墻,。
幾個戴安全帽的外來務工人員擠了進來,,來自河南濮陽的劉文強討要了一幅家訓作品“樸樸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端端正正疊起,,準備寄回家掛起來。他說:“以前光聽別人怎么教育子女,,自己家沒立下規(guī)矩,,現(xiàn)在不在兒子身邊,給他立個家規(guī)很重要,?!奔以诎不盏膶O文法也有同感,他“淘”到的是“良田百畝不如薄技隨身”,,用以勉勵家鄉(xiāng)的兒子努力學習,。
司法局負責人表示,注重引導居民培育良好家風,、傳承家庭美德,,僅青泥洼街道轄區(qū)3600多戶居民中家風教育普及率接近70%。包括很多外來務工人員積極參與到家風傳承活動中來,,社區(qū)向他們宣傳優(yōu)秀家規(guī)家訓內容,,通過贈送明信片鼓勵他們把好的家訓寫下來寄回家。家風培育有效化解了戾氣,,生成了和氣,,如今這個社區(qū)家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均為零。今年大連市“和諧樓院”有兩個在這里掛牌,。
日前,,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超過八成的大連甘井子區(qū)藍城小學,三年二班的課堂上學生們牽手家長走上講臺,,曬出自家家風,。走廊上,則展示著同學們的家訓:不撒謊,、不偷盜,;勤儉、節(jié)約,;吃虧是?!谶@些樸實無華的家訓中,小學生董好媽媽的一番話代表了外來務工人員的心聲:我們家孩子父母都是平凡的農(nóng)民,文化素養(yǎng)不高,,沒有文化底蘊來提煉家風,,只能說家風是潛移默化地一點點滲透在生活中的。
“家風不只是家長的事,,同樣也是學校的事”,,甘井子區(qū)藍城小學校長陳煥娟對此體會尤深:“外來務工人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家長家庭教育意識水平不高,,沒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將直接影響孩子成長,需要學校以校風牽動家風,,帶動家庭教育,。由此,藍城小學采取老師家訪,、問卷調查,、座談交流等形式,和家長密切接觸,,了解家教動態(tài),,糾正錯誤態(tài)度。每個學期,,學校都會邀請教育專家,,面向全體家長進行家教理念培訓,促進家庭教育水平提升,。
記者了解到,,幫助外來務工人員“樹家風”是大連市開展家風教育活動的一部分?!皩懠矣?,曬家規(guī),助成長”活動正把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其中,,以社區(qū)和家庭聯(lián)動拓展家風教育渠道,,以學校和家庭聯(lián)動形成家校育人合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家風,、涵養(yǎng)良好習慣。
短評
傳承優(yōu)良民族之風
子女的身上,,有著父母的影子,;一個人的言行,體現(xiàn)家庭的素養(yǎng),。勸人行善積德,,力行勤儉有為,那些積極向上的家規(guī)祖訓,滲進我們的文化,,影響著社會風氣,。
從降臨在這個家庭的時候,我們就自然的接受了家庭的第一個家風了,。家族的家風,,這也影響著我們的未來生活。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任何一個人都在一個具體的家庭里成長和成熟,,一個人的人格形成與其所處的家庭環(huán)境密切相關。
中國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心中。每個家,,都有家訓,、家規(guī)、家風,,俗話說得好: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guī),、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后代的希望對后代的策鞭,也同樣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民族之風,!